长者版 | 无障碍浏览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发展改革委 > 规划信息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402-00029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2023年工作总结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2-01 发布日期: 2024-02-01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402-00029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2023年工作总结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2-01
发布日期: 2024-02-01
202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2-01 16:52 信息来源: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抓教育强引领,党建工作质效提升。一是主题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按照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决策部署,建立了组织,制定了方案,召开了动员会议。举办读书班,完成7个专题研讨,4名党组成员讲专题党课。形成调研报告4篇,协调解决问题事项14个。梳理查摆突出问题5条,纳入专项整治2条,坚持立行立改,序时推进。二是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有力有效。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2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会议精神等95篇章,交流研讨31人次;观看警示教育片10次,上党课14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议4次,研判形势,查找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排查廉政风险点46个,制定防控措施80条。三是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增强。聚焦党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十四五”规划、“六一战略”“两个加快”等重点任务,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优选15个科室设立“党员先锋岗”,实行“立牌承诺、过程管理、绩效考核、动态授予”制度,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二)抓谋划重实干,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一是参谋助手作用充分发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动态调整工作思路,有效推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成果转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举措。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开展前瞻性思考、战略性谋划,形成现代中医药、花草茶、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课题研究报告10篇。二是经济运行调度精准有力。建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开展全市季度经济运行分析评议工作,总结先进经验,分析落后原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持续跟踪、动态监测经济走势,聚焦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部分行业出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及时调度、全力解决,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牵头经济领域防风险工作,每月梳理经济领域风险点,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三是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15.8亿元,增长6.3%,居全省第3位,同比提高1个位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居全省前5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居全省第2位,同比提高7个位次。民间投资增长8.4%,居全省第3位,同比提高8个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1%,居全省第1位,同比提高7个位次。全市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6.5%,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

(三)抓项目扩投资,发展根基更加坚实。一是优化机制促有效投资。出台《亳州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亳州市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出台《亳州市投资“赛马”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市本级、谯城区、涡阳县获得全省投资“赛马”激励,我市成为皖北首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市。二是强化服务抓项目建设。建立全市重大项目顶格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双调度”和领导包保机制。绘制项目“甘特图”,实行“挂图作战”。深入开展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创新实施重点项目服务“四步工作法”,受到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肯定。梯次服务推进签约未开工、开工未纳统、在建项目实物量低于序时进度、应完工未完工项目建设,省重点项目开工率101.4%、投资完成率101.3%、竣工率120.5%,均居全省前列。三是全力以赴争项目资金。通过融资需求平台发布重点项目140个,总投资1103.9亿元,累计授信额度262.1亿元,实际贷款金额127.2亿元。深入研究国家政策,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8个、落实资金10.4亿元、创近几年新高。发行专项债项目31个、发行资金64.4亿元。

(四)抓协同拓赛道,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一是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7%、11.9%,分别居全省第5、第7位,摆脱了落后局面。印发《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2023—2025年)》,加快推进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基地实现产值450亿元、增长31.1%,实现税收19.2亿元、是2022年的2.2倍。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建立“小升规”“高成长型”“领军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新增战新产业企业56家、总数达239家。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1.1%、居全省第1位,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0.3%,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5%、19%,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27.8亿元。三是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编制《亳州市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初稿)》,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培育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及示范园区2家。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省“十四五”第三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构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蒙城县城市骨干冷链物流产业园、中国物流亳州综合物流园分别获批省级冷链物流基地、省级冷链集配中心。

(五)抓合作补短板,重大战略落地落实。一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亳奉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签订合作协议10余项。与上海市奉贤区共建的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加快建设,综合楼已出正负零,二号车间主体结构封顶,三号车间一层正在施工。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438万吨、416亿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的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主体工程完工,与江南大学等5所大学合作设立离岸孵化中心。市儿童医院由上海市儿童医院托管运营,已正式启用。二是“两个加快”推动有力有效。制定实施《“两个加快”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分年度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加强督查调度,实行每月调度、季度点评、督查考核、年度考评。将“两个加快”纳入市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市直单位效能考核,保障政策举措和目标任务落实。2023年,我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综合排名连续3个季度居皖北6市第1位,预计全年居第1位。三是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制定《亳州市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三年实施规划》,明确6个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工业用地5966亩。谯城经济开发区现代中药特色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在2022年全省36个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考评中,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蒙城经济开发区、谯城经济开发区分别居第1、第5、第9位。

(六)抓双碳促转型,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控”上下功夫。印发《关于下达2023年度各县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通知》,将目标任务精准下达到各县区、各重点用能企业。强化督查调度,坚持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增”上拓空间。服务指导116家企业建设“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项目,有序推进户用屋顶光伏建设和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光伏项目建设。促进风电规范、集约发展,并网风电项目21个、装机规模129.1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总规模408.4万千瓦,装机规模居全省第5位,新能源全年发电60.85亿千瓦时,居全省第2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6%,占比居全省第1位。三是“改”上出实招。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节能减煤诊断,实施技术改造。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快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节能改造。全市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机构7家,年节电1289万度,折合标煤3560吨。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对14条道路路灯进行节能改造、节能率达65%。快速发展新能源助推节能降耗的做法多次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获得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工作专班通报表扬,并被安徽新闻联播等省主要媒体集中报道。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安徽唯一碳达峰试点城市。

(七)抓民生稳物价,群众福祉日益增进。一是办好民生实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印发《亳州市10项暖民心行动2023年实施方案》。详细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全市共安排暖民心行动项目点786个。扎实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民生实事,10项暖民心行动均于2023年11月底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0项民生实事在2023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二是做好保供稳价。启动“惠民菜篮子”6次,销售惠民平价菜1189吨。严格执行监管监测管理,上报国家及省各项价格监测数据3万条,涉及监测品种424个。发布“价比三家”49期98篇,月度分析报告12期,中药材价格指数运行分析49期。及时调整《亳州市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并通过门户网站对外公布。三是加强价格管理。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印发《亳州市普通住宅小区前期物业公共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完成楼盘销售价格备案29次。做好养老托育收费、殡葬收费、停车场收费等相关工作及调研。扎实推进涉纪检监察、涉刑事、涉治安事项价格认定工作,完成价格认定123件,认定金额700.5万元。

(八)抓安全保稳定,发展底线守稳守牢。一是粮食安全有效保障。围绕收购、储存、出库轮换等关键环节,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检查粮食企业105家。加强智慧皖粮系统监管,全市“智慧皖粮”系统设施设备在线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普查委托收储企业最低收购价粮食,检查粮食收储库点120个、廒间481个,粮食132.5万吨,会计账、统计账、保管实物账三账相符。“一县一企”改革有序推进,三县一区均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改革方案。二是粮食物资收储承储能力提升。全市市场化收购玉米15.2万吨,收购大豆3.8万吨,小麦133.6万吨。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各收购企业均建立粮食收购台账。全面完成地方储备粮及成品粮油增储轮换任务,入库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印发《亳州市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实施方案》,全市粮食和物资应急储备体系更加完备。三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共开展执法检查27矿次,查出问题隐患366条,已全部整改。对执法检查的隐患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现场核查,制作复查意见书12份,确保隐患整改到位、销号清零。积极推广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信湖、许疃、板集煤矿智能化“示范矿井”通过省能源局验收。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19323号-3
主办单位: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方式:0558-5555258
  网站标识码:3416000039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