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实推进机关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赴县区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年开展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委党组(扩大)会议集体学习46次。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集体学习制度,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2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会议精神等46篇章,交流研讨30人次;观看警示教育片11次,上党课11次,开展宣讲3次。利用“七一”“国庆”等重要节点开展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增强党员意识。
三是严抓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和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加强权力制约监督,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与科室负责人每月开展廉政谈话,全委排查廉政风险点52个,制定防控措施99条。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分析通报典型案例,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全面落实国家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完善配套措施,推动“两重”“两新”等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制定《亳州市贯彻落实〈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任务分解清单》,围绕相关任务落实加强调度协调,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在全省较早推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制定实施支持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加力提效专项政策,市场预期持续改善。
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每月组织召开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做好季度分析会议有关服务保障,加强全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分析,重点监测投资运行、项目推进、政策落实等情况,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组建市经济运行工作专班,建立57家重点企业、38家重点项目服务清单,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聚焦鸿路钢构、繁枫真空科技等重点企业反映的市场及应用场景开拓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并取得省级层面支持。
三是推动经济企稳回升。1—11月,在省反馈的17项指标中,我市增速居全省前8位的15项、前5位的14项、前3位的7项、第1位的3项。克服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不利因素,三、四季度GDP稳步回升,全年增长6.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较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补短板效果明显,逐季回升,1—11月增速20.2%,超全省平均水平。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出台《亳州市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亳州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亳州市投资“赛马”激励机制(2024年修订)》,压实6个载体和17个行业、19个主管部门抓项目稳投资责任。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居全省第5位。建安投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第3、第4、第9位。扩大有效投资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获二季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三季度投资“赛马”考核继续居前列。
二是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顶格服务工作机制,坚持“双调度”和领导包保机制,实行重点项目服务“四步工作法”,压茬推进项目开工、入库和建设,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亳州谯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珍宝岛安徽(亳州)皖药产地加工等465个项目开工纳统,盛鸿绿色装配式建筑钢结构生产、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等25个省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亳州机场建成交付,亳蒙高速一期通车,亳蒙高速二期、徐淮阜高速亳州段、阜蒙淮城际铁路亳州段、涡河航道一体化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两重两新”等支持领域,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今年以来,争取中央资金22.3亿元,支持项目46个。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6亿元,支持项目18个;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7.6亿元,支持项目14个;“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8亿元,支持项目4个;“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亿元,支持项目10个;“两新”切块资金3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全力推进“4+6”产业集群建设。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统筹推动“4+6”产业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同比增长12%、规上白酒产业产值增长13.2%、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全省第1位。接待游客37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3亿元,分别增长6%、10%。六大新兴产业产值76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7%。
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战新企业达268家,较年初净增29家,战新产值同比增长15%、居全省第3位,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2.1%,较年初提升3.2个百分点。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1%。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前沿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将生产性服务业招引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引进安徽新华铁传媒有限公司、亳州小金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获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绩效评价奖励。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五)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落实
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市奉贤区结对合作走深走实,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一期竣工。围绕“4+6”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对长三角区域重点企业招引力度,吉利醇氢电动商用车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招引落地沪苏浙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5个、总投资689亿元。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实现206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52个服务应用长三角“一网通办”和41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
二是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预计全市六个省级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761.7亿元、增长12.3%,税收收入148.7亿元、增长5.3%。严格项目准入,即时召开准入会议,严格落实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省级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方式出让。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1.8万亩。蒙城经济开发区获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通报表扬,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在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皖北集聚区考评中均居第1位,谯城经济开发区居皖北集聚区考评第6位。
(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是扎实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市碳达峰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2次,统筹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亳州)实施方案》,聚焦建设全国多能互补融合创新先导区等试点定位,明确主要任务、责任单位、保障措施。每半年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任务进展情况评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
二是全力做好节能减煤降耗。预计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0.2%左右,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提前三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23家企业开展节能减煤降碳诊断,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印发《亳州市节能降耗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推进全社会节能。印发《亳州市2024年减煤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把项目准入关,在招引阶段综合评估分析项目能耗。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2024年未审批“两高一低”项目。
三是大力推进可再生新能源发展。编制《亳州市新能源设施布局和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加快谯城500千伏、亳州祝集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持续提升新能源发展空间。获批风电竟配指标65万千瓦,占全省的21.7%。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488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70.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8%、居全省第1位。推进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市行政中心、市人民医院等浅层地热能集中供热供冷项目6个,谋划推进项目13个。
(七)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办好民生实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和人民群众需求,制定《亳州市2024年50项民生实事实施方案》,涵盖就业、社保、救助、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事项,将餐饮油烟、噪音及恶臭气味整治,无物业小区管理,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造等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纳入民生实事。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跟踪调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全面完成50项民生实事。
二是做好保供稳价。启动“惠民菜篮子”6次,销售惠民平价菜1200吨。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次,累计发放资金1756.14万元。严格执行监管监测管理,上报国家及省各项价格监测数据3万条,涉及监测品种470个。发布“价比三家”48期96篇,月度分析报告12期,中药材价格指数运行分析48期。调整《亳州市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并及时对外公布。完成楼盘销售价格备案12次。扎实推进涉纪检监察、刑事价格认定工作,完成价格认定43件。
三是保障粮食安全。印发《市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2024年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点工作及其责任分解》,压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全市收购小麦188.2万吨。新建粮食仓储项目2个,新增仓容41万吨。开展粮食流通领域定期巡查,对全市117个存粮库点、129.88万吨库存粮食情况开展巡查,发现问题94个,已全部整改。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一县一企”改革,三县一区均成立新公司,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原66家国有粮食企业分县区均纳入新公司统一管理。集资建仓还款取得重大进展。
四是保障能源安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切实履行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开展煤矿安全执法检查24矿次,查出问题隐患248条,完成整改232条。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召开全市能源领域安全生产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会议,压紧压实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责任。检查电力、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43家次,查出问题隐患125条,已全部整改。检查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企业和在建项目25个,查出问题83条,已全部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