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 无障碍浏览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发展改革委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509-00019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223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9-03 发布日期: 2025-09-03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509-00019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223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9-03
发布日期: 2025-09-03
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223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9-03 11:12 信息来源: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民进亳州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做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21年的1019.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332.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51.7%提高到52.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2.1:35.1:52.8。2025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31.6亿元,增长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7位,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54.7%。已连续三年在《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中,设置促进服务业发展壮大奖补资金,对服务业企业升规、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等事项给予奖励。出台《亳州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亳政秘〔2025〕48号),围绕更好服务“4+6+6”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存在问题

虽然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全市服务业还存在规模偏小、结构不优、人才短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一是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三产服务业26.3%,比重较大;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应用较少,大型龙头企业较少,缺乏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物流配送、人力资源等行业,科技含量偏低。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主要存在于工业企业内部,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不足。咨询服务、会计财税、法律服务等企业营收水平主要在规模以下,软件信息服务业规模偏小。三是服务业要素保障不足。土地、资金等资源主要向制造业倾斜,服务业企业大多为轻资产运营,抵押融资较难。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引才留才政策吸引力不够。跨部门统筹机制不完善,扶持政策碎片化,企业获得感不强。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结合你们提出的发展建议,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亳州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十五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更好服务“4+6+6”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3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900亿元,实施集聚提档、品牌创建、两业融合、科技赋能等四大行动,谋划推进数智化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服务、设计检测服务、咨询服务、会展服务、科技服务等11个方面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招引,梳理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弱项以及整合产业链关键环节服务需求,开展生产性服务业补链强链,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发挥各产业专班、招商组作用,聚焦重点现代中医药、白酒、绿色食品、轻纺服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常态化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与新兴产业供需对接,强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链招商。吸引优质服务机构在亳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本地机构与市外机构合作,填补专业服务空白。

三是持续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赋能。实施“产业+工业互联网”工程,支持企业数智化改造,打造更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实现100%规上企业下载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亳州药材网”等数智交易平台运营,以与大单品联盟合作为契机,推动大宗中药材线上交易,以标准仓单为核心,为平台交易用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四是推进“两业融合”发展。聚焦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整合产业链关键环节服务需求,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伴生布局,“一业一策”推动重点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需求,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构建“需求导向—场景验证—产业落地”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赋能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如:围绕现代中医药,建设检验检测、中试基地、共享云仓、智慧AI医疗等;围绕绿色食品,建设智慧农业、冷链储运、中央厨房、共享制造等;围绕轻纺服饰,建设品牌设计、质检中心、展销中心、电商中心等平台。积极培育国家和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平台服务、质量服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深度融合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研究。鼓励市场主体拓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等共性服务平台建设,谋划招引建设“三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共性技术服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中试基地、质量认证平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品牌推广营销中心等。加强创新人才引育,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中药科技学校等院校设置更多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学科。

 

办复类别:B类

联系电话:0558-5555965

 

 

 

2025年8月27日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19323号-3
主办单位: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方式:0558-5555258
  网站标识码:3416000039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