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何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及时宣传《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出台《亳州市全面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组织实施机制工作方案》,完成评估反馈问题整改。
二是全力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开展“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活动,听取企业意见诉求,帮助解决发展难题。累计开展活动336场次,办结企业诉求1768个,推动解决企业融资贷款2.96亿元、用工2179人、用地839.28亩。健全“亲商”“护商”的制度体系。出台《亳州市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明确了政商交往中9项正面行为和10项负面行为,鼓励支持同企业坦荡接触、“清”“亲”交往,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是深入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制定《亳州市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调度机制,编制专题行动行事历,坚持整盘推进。编印《访企入村法律法规政策汇编“码”上见》,收录国家、省、市三级助企政策25条、涉农政策11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走访各类企业991家,在省为企服务平台已交办问题2423条、办结975条、办结率40.2%。
二、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一是加快建设“4662”产业集群。依托“药、酒、农、旅”四大主导产业,把民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上半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821.9亿元,规上白酒产业产值126.4亿元、增长13.6%,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798.7亿元、增长11.8%,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4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1亿元,分别增长7.3%、7.9%。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新兴产业合计实现产值574亿元、增长14.3%。印发《亳州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梯次布局“6+2”未来产业体系,率先突破生命科学、通用智能、先进材料、低碳能源、空天信息、未来网络等6个重点赛道,兼顾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2个前沿领域。印发《亳州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31.6亿元,增长5.6%,增速居全省第7位,对GDP贡献率达54.7%。
二是强化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认真落实国家、省推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先进集群发展要求,引导县区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企业集聚、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中小企业由集聚走向集群。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集群、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蒙城县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和亳芜园区电子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4家,亳州市医药集群新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强化龙头企业培育。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培优育规”工程,动态调整规模企业、“大树计划”培育库,加强对拟入规企业监测和分类培育,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企业做强做大。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5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75家,其中,5亿—10亿元25家,10亿—20亿元13家,20亿—30亿元6家,30亿—40亿元2家,40亿元以上3家,200亿元以上1家。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加强对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指导,推动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2024年,全市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65家,总量可达45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214家,增速居全省第2位;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和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实现“两清零”。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6.5%、全省第4位,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18.6%、居全省第4位。
二是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我市获批省科技计划项目10项、省财政支持1980万元;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市财政支持470万元;备案市重点研发(自筹经费)项目86项,市级兑现科技创新政策支持资金2214万元。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动民营经济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产品优势,建立技术应用场景试点示范,通过市场反馈优化技术迭代。组织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4场,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发布科技成果70余项,参与企业达300余家。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40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0%。
四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今年以来,全市新获批认定省企业研发中心8家,市企业研发中心8家、市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备案省级众创空间4家、2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众创空间绩效评价获优秀等次。
四、融资渠道持续拓宽
一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运用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逻辑、平台的思维”,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充分利用融资担保等市场化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引导融资担保机构保持0.8%的较低担保费率,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市财政安排融资担保代偿补贴资金495万元,全市融资担保在保金额88.05亿元,在保户数18672户。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组织各类银企对接活动28次,累计为56家企业授信43.5亿元。
二是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梳理全市进出口企业对美出口情况,跟踪监测出口情况变化,出台支持外贸外资稳规模优结构、服务贸易等政策,积极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影响。组织40家企业参加华交会、芝加哥国际家庭用品展等境内外展会拓市场、抢订单,达成意向成交额1000万美元。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足用好国家“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省级政策,大力组织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制造业项目贷款贴息、数字化转型等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单独争取上级资金18.7亿元,其中,“两重”资金3.4亿元、“两新”资金7.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6.4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7亿元,会同市财政局申报地方专项债项目30个,获批资金55.7亿元。
五、企业家素质持续提升
一是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制定《亳州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提高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发展、资本运作、现代管理、风险防范等综合能力,打造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有情怀、守法纪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是积极开展企业家培训。立足做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制造业企业家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培训民营企业家深入了解了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的前瞻性,有效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水平,同时也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800余人次。
三是着力拓宽人才招聘渠道。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在乡镇、商场、公交站台等场所设置招聘长廊、就业站台,举办“就业夜市”“招聘进镇村”等活动。通过“村村通”广播、抖音号、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空中招聘”“直播带岗”,2025年以来,共开展“2+N”各类招聘活动517场,累计服务企业7759家次,达成就业意向6.16万人次,签订劳动合同1.73万人。聚焦重点群体精准招聘,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万岗高校行”、人才招聘、校园招聘活动31场次,服务企业48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69万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300余人。
六、服务保障持续加强
一是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印发《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修订)》,聚焦科技创新、工业经济、农业转型、商贸业提质、服务业发展等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印发《亳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任务清单》《贯彻落实省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清单》等文件,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是强化民营企业法治保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结合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到企业宣讲、发放宣传彩页,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印发《亳州市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2025年度任务清单》,清理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30件,废止21件。印发《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开展违规异地、趋利执法等问题集中整治,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三是强化财政扶持保障。积极克服异常困难的财政形势,市财政安排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商贸物流、知识产权等奖补资金7099万元,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物流建设、标准研制、知识产权创造,鼓励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拨付市级资金3407.7万元,惠及各类企业305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化发展、数字化转型、品牌品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为企业发展赋能蓄力。
办复类别: B 类
联系电话:0558-5555281
2025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