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 无障碍浏览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发展改革委 > 部门解读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507-00054 组配分类: 部门解读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文字解读:《亳州市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若干举措》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7-18 发布日期: 2025-07-18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507-00054
组配分类: 部门解读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文字解读:《亳州市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若干举措》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7-18
发布日期: 2025-07-18
文字解读:《亳州市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若干举措》
发布时间:2025-07-18 15:30 信息来源: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背景及依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亳州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2.0版)的意见》(皖政〔2025〕27号),结合亳州“4+6+6”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制定本举措,旨在抢抓发展机遇,推动新兴产业壮大升级。

二、制定意义及考虑

此举是亳州市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举措。从发展需求看,亳州需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链韧性、补齐创新短板;从现实基础看,亳州在中医药、特色农产品等领域已有一定优势,通过“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可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研判与起草过程

(一)起草初稿: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牵头单位,结合亳州产业发展实际,对照省级政策要求,牵头起草初稿,明确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二)征求意见:5月14日,征求各载体和市直相关单位意见,收集意见10条,已全部采纳。5月21日至6月5日,通过市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未收到意见建议。

(三)公平竞争审查:6月13日,市市场监管局对初稿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政策内容符合公平竞争审查标准。

(四)风险评估:6月16日,市委政法委对初稿进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五)合法性审查:6月17日,市司法局对初稿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政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

(六)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6月19日,市发展改革委对初稿进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七)上会讨论:初稿经修改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和落实举措。

(八)正式印发: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后,于2025年7月8日正式印发实施。

四、工作目标

到2030年,实现以下核心目标:

产业集群能级显著提升,创建省级新质生产力产业示范基地5个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以上,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少于2个;各载体形成特色产业优势,每个载体拥有不少于1个百亿规模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布局取得突破,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1—2个,力争创建国家级先导区;培育“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单位达10家左右;招引成效持续提升,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2家,形成“产业带动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

五、主要内容

政策围绕7个方面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通过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两业”融合,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完整、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营销渠道,强化产业链协同。

二是壮大数字经济规模: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应用,完善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智算项目和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能,发展电商经济和数字消费场景。

三是深化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拓展“一带一路”和RCEP市场,推动中医药产品出口;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中医药博览会等平台,加强对外合作,引进外资项目。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碳达峰试点城市,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引进绿色技术和设备,开展节能改造,探索智慧生态管理等新模式,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五是精准招引培育:围绕生命科学、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超前谋划,推动各载体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通过招才引智、并购招商、链式招商、资本招商、场景招商等多种方式,精准引进项目和人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

六是优化协同机制:加强市县联动,建立项目流转和收益分享机制,完善项目评估论证体系;梳理配套惠企政策,开展政策上门指导服务;保障产业链安全,识别产业链堵点、卡点和薄弱点,强化科研攻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七是推动产业融合:强化创新引领,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强金融、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六、创新举措

创新招商模式:推行“场景招商”,吸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落地;开展“资本招商”,运用投行思维,通过“以投带引”“投孵结合”招引初创企业;推进“并购招商”,支持企业收购优质资产补链强链。

推动“人产协同”: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谋划,在项目招引中挖掘引进人才,实现“项目落地+人才集聚”双同步,形成产业与人才互促格局。

探索“四链融合”新模式:搭建融合平台,推行“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人”协同机制,推动“科企联合攻关+应用场景首用+接续采购”,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七、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保障:优化产业专班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载体吹哨、专班报到,专班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政策协同:加强市县两级政策衔接,建立重点项目库和人才库,探索跨区域项目流转与收益分享,避免同质化竞争。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行“综合查一次”执法,开展为企服务活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打击造谣抹黑行为,降低执法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解读机关: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咨询电话:0558-5555257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19323号-3
主办单位: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方式:0558-5555258
  网站标识码:3416000039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08号